WFU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這麼多種鞋子,該買硬的還是買軟的?我該如何選鞋?

作者 徐珩翔 物理治療師  (Heng-Hsiang Hsu, PT, MS)





俗話說:「不合腳的鞋子乎你足不爽」,意思是當鞋子的形狀無法好好的幫助你行走時,你的腳會很不舒服,而且愈走愈痛!以下列舉七項我們治療師自己選鞋的基本技巧,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最舒適的鞋子。

一、鞋杯要硬


鞋杯, 選鞋標準


鞋杯夠硬才能穩穩的含住腳跟以及阿基里斯腱;鞋杯如果太軟會導致腳跟著地時跟骨產生晃動,導致小腿肌群會不自主地使用更多力氣以穩定腳踝,因此小腿肌群會持續用力、沒辦法放鬆,所以鞋杯如果太軟常會導致小腿疼痛、或腳跟痛。

二、中段要硬


選鞋標準, 足弓


大約在足底中間1/3這個區間我們稱為中段,鞋身的中段部分在行走的過程必須扮演足底筋膜與足部諸多骨頭的底座,如果鞋身的中段夠硬、重心從腳跟轉移到腳尖時就會順暢。

如果中段完全是軟的、那在我們重心轉移的過程中所有壓力都會被足底筋膜所吸收(就幾乎等於是打赤腳在走柏油路上了)。
簡單來說,中段鞋身要夠硬、硬到你無法從鞋尖與鞋跟將鞋子對摺才行。

三、前足可摺


選鞋標準


我們人類的腳在走路時,腳掌會有一段所謂的「推進期(push off)」,此時腳趾的蹠趾關節(metatarsal phalangeal joint,「蹠」唸ㄓˊ)會反摺以準備和小腿一起把你的腳踮出去,因此鞋身在你的蹠骨的地方應該要能打折以搭配你腳的推進期(蹠骨就是一般人拇指外翻的那個凸點)。

如果鞋子的前段太硬、在蹠骨處無法反摺(請參考馬丁鞋、鋼頭鞋),會讓腳的推進期不順暢,蹠骨無法順利反摺嚴重者可能會使得蹠骨只好往外凸(造成拇指外翻)。

而且會導致蹠骨到足底中間那段足底筋膜就必須承受更多拉力,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腳底劇痛、灼熱痛。因此,買鞋之前務必試試看在你蹠骨的地方鞋子是可以摺的,但請記得不要摺太多下被店員看到。

四、鞋楦夠寬


鞋楦



在大拇趾以及小拇趾他們兩根蹠骨的距離是前足最寬的部分,這部分在鞋楦的設計也必須最寬,如果不是最寬也至少要是軟式膠皮、雞皮或布料,比較舒服。

五、內側足弓撐高


足弓


工作型態為久站、或需頻繁走動的民眾,建議選擇鞋墊是有內側足弓撐高的,因為我們人類的腳型本身內側的縱向足弓就很高,這樣的設計可以吸震、而且方便我們行走。

但是站久了就會讓過多壓力聚集到這條內側縱弓上,才會讓腳覺得很緊繃、很腫脹,因此選擇內側足弓撐高、或是鞋身在中段比較瘦,都能有效替內側足弓吸收壓力。

而本身就有足弓疼痛、扁平足的民眾,則需向您的物理治療師尋求專業建議
,一般而言,足弓疼痛常常與小腿、膝蓋、髖關節、骨盆、脊椎側彎、咬合不正有關(其中幾項,不一定是全部,全部就比較棘手)。

有這樣的情況找治療師根據您的姿態給予矯正運動,根據您的腳型、腿型、步態、重心分布與姿勢做出矯正鞋墊以根除整體的問題,比較治本。

六、鞋跟要厚

我們人的腳跟有一層很厚的脂肪墊,這個脂肪墊主要目的在您腳跟著地時做出吸震的效果,久站或工作需要常走動的族群中,很多人都有脂肪墊比較薄、或脂肪往外側散開的狀況。

因此走路時沒有其他構造替足底的神經與血管吸收衝擊力,腳跟就會有刺痛、麻痛、電到的痛。而一雙鞋跟有氣墊、或是鞋跟有厚底的減壓材質的鞋子都能有效預防腳跟痛的情況發生。

七、最多一指幅

最後一件事情最重要,以上的條件要能夠有保護效果,都是建立在這雙鞋「剛好」能包覆您的腳。

傳統觀念會認為鞋子買大一點可以穿比較久穿起來比較舒服,這個觀念有待商榷,因為寬鬆的鞋子代表著它提供給腳的保護性較低,那腳的肌肉就會自動繃緊以保護足部關節,每個人的繃緊程度不一,總之腳是不會放鬆的。

試試看

大家可以一腳穿鞋、一腳打赤腳,找一塊空地來回走五公尺。專心注意一件事情:哪一腳的「腳趾頭」在走路的時候是抓起來的?
你就會知道為了保護足部關節、足部的小肌肉有多努力了。

這些都是內建的保護機制,我們很難靠意志力叫他放鬆。想當然爾一段時間過後,足部的小肌肉就會疲勞、接著是小腿痠、慢慢的大腿、骨盆的肌群也會跟著遭殃,最後就是腰酸背痛、整個腳都怪怪的。

不過您只要買到大小適中的鞋子,前面講的這些都不會發生。

鞋子買剛好就好、最多大半號;或是您把腳尖頂到最前面,腳跟和鞋杯的距離不超過一隻手指頭,這樣就是大小適中的鞋子了!


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