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椎間盤突出的原因(三):最新的研究指出


作者 徐珩翔 物理治療師(Heng-Hsiang Hsu, PT, MS


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的常見原因有三:
(1)久坐、或久站。這樣的工作姿勢造成脊椎壓力累積 。
(2)長期駝背、或長期拱背。姿勢不良症候群。
(3)腹肌或核心肌群力量不足。造成腰椎與背肌的負擔過大

拜網路發達之賜,近年來就診的個案大多都對自己身體有基本的認知,
「我上網查過,我這個叫做骨盆前傾!」、
「治療師我的腳麻是因為骨刺對不對?」、
「上次某某醫師說我是因為側彎所以腰痛」。

諸如此類的資訊轟炸,難怪民眾常感到焦慮。


下背痛


其實大部分的人腰痛,你很難去界定疼痛是來自於椎間盤突出、還是來自於身體為了此突出而「多做的」那些代償反應。
通常他們互為因果、以不同的比例同時輸出你的疼痛。

也就是說「疼痛」這件事情,常是好幾個因素組合而成,而非來自單一因素(這種理想狀況只存在於課本中)。




常見的情況是,很多人因為核心肌群疏於訓練、平常站著又喜歡把肚子挺出來(站姿不好),久而久之腰背肌群緊縮,逛街容易腰痠。

這個時候如果他一個不小心運動閃到腰,去照X光才發現「有骨刺」時,大部分人都會將腰痛與我們看到的骨刺做連結,
「哦!原來我有一根骨刺阿,難怪我腰痛」。


最新的研究顯示


不過 2020 年最新的下背痛研究報告卻指出,學者並不建議你將非特定性下背痛與影像學結果做直接連結,他們不一定有因果關係。



證據不足以支持或反對,影像學結果與下背痛有關。



反而,患者的社會心理因素、與工作環境,才是學者專家建議你拿來評估下背痛的重要資訊。



有鑑於專業分工,我們這裡不討論心理治療與化學治療,那部分交給其他專家,這裡專心討論身體的物理治療、運動訓練、與力學變化。


與物理治療有關的是


功能性受損狀況,是評估下背痛的重要因子。





我們每個健康的關節它都有基本的活動角度,你抬手、你彎腰,它都有最有效率的動作模式、最保護身體的發力技巧。
所以民眾來做物理治療,治療師一定會先請你做一些動作測試,來檢查你的關節活動角度夠不夠、你舉手彎腰的動作是否有效率、哪些方向的動作會引發疼痛。

接著你如果動作卡住,治療師會開始觸診,去感受你關節卡住的型態為何?
(很硬、有可進步空間、或還沒做到底但已經你很痛)。
以及評估軟組織們:肌肉、肌腱、筋膜的彈性狀況如何?
(現在是緊繃、緊縮、還是痙攣狀態)、神經張力現在到甚麼程度。




這樣治療師才有足夠的資訊去評估,你的功能性受損狀況,
在哪些面向最嚴重(骨關節卡住、姿勢動作不良、肌肉筋膜彈性不夠),
而這些功能受損狀況是如何導致你的疼痛發生。

我們先了解病因,才能擬訂治療計畫,然後解決問題。


最後再提一點


學者推薦「認知行為療法搭配物理治療」,再解決「疼痛」這件事情上,勝過只做物理治療。




他們推薦的「認知行為療法搭配物理治療」,指的是除了物理治療基本內容(重量訓練、有氧訓練、協調訓練、拉筋伸展)之外,還要搭配認知行為與心理課程,例如:

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建立良好姿勢(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動作優化、姿勢控制)、
對疼痛的重新定義(疼痛是身體對你發出求救訊號)、
設定個人人生目標、
學習解剖與藥理學(了解我不舒服的區域有哪些組織,我正在服用甚麼藥物)。

我在這裡放一小段給同業參考




看到這裡你就會理解,為什麼我身體那麼不舒服,治療師還要我一直運動、還要講一堆病理機制給我聽,我不想聽!

我們不是有意要跟你囉嗦的,之所以要毫不保留的告訴你那些病理機轉,
就是要從最基本面出發,讓你了解到

(1)你的身體現在發生了什麼事
(2)你該怎麼做,而我們會如何協助你


文獻佐證


[1] Kreiner, D Scott et al. “Guideline summary review: An evidence-based clinical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The spine journal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S1529-9430(20)30141-8. 22 Apr. 2020, doi:10.1016/j.spinee.2020.04.006


[2] Bendix, A. F., et al. "Active treatment programs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observer-blinded study." European Spine Journal 4.3 (1995): 148-152.


我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