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阿基里斯腱的術後復健,以及物理治療如何訓練


作者 徐珩翔 物理治療師  (Heng-Hsiang Hsu, PT, MS)




阿基里斯腱斷裂與撕裂的術後復健,首重物理治療的及早介入,包含疤痕按摩、肌腱與肌肉的伸展、以及運動訓練,不過,最近有愈來愈多的骨科醫師會建議患者”躺久一點”,術後兩個月(有的甚至三個月)再開始進行物理治療計畫。

我會認為這個部分要遵照主刀醫師的建議,畢竟等肌腱完全長好再運動,比較不會有再撕裂的風險,是一個安全的做法。不過患者一天一天看著小腿開始萎縮,會著急、會想做點甚麼事來幫助他。

這很合理,也確實有一些腳踝運動,可以輕度的先開始做以避免水腫、以及過度的肌萎縮。
以下為阿基里斯腱斷裂的復原進程,若您是部分撕裂或只是發炎,則需要提高自己的標準。


術後0-2週



阿基里斯腱, 術後復健


目標:好好休息。保護腳踝、讓傷口癒合。
注意:穿戴護具(護具維持踮腳尖20度,讓肌腱在不被拉扯的情況下長好),使用腋下拐,若需行走最多可用腳尖點地、切勿使用腳跟,若腳尖點地阿基里斯腱也會痛,那腳就要懸空,不可承重。


術後2-6週



阿基里斯腱, 術後復健


目標:(1)在床上自主翹腳尖到90度(小腿與腳板夾角90度)。(2)以腳踝護具、腋下拐的幫忙下行走。

注意:在床上做翹腳尖、踮腳尖、腳板內翻、腳板外翻的動作以”不痛微痠”為原則,先自主做,不痛才以手拿毛巾幫忙拉腳板。此階段慎防感染,再傷口完全收口之前不論是泡熱水、游泳、溫泉皆禁止。


術後6-8


目標:(1)赤腳走路(不穿護具)。(2)翹腳尖比90度再往上多5度。(3)單腳站5秒。
運動:緩和拉筋,疤痕照顧,腳踝主動動作(翹腳尖、踮腳尖、內翻、外翻),扶牆單腳站,腳趾-腳踝運動。

注意:單腳站如果可以維持超過10秒,但是腳板無法穩定(一直晃,無法好好抓地),可能有本體覺較弱的問題,建議尋求治療師協助。
另外再疤痕按摩的部分,手和疤痕皮膚不要有相對摩擦,筋膜的錯動要發生再皮下組織與肌腱之間。


阿基里斯腱, 術後復健


術後8週後


目標:(1)正常行走不需護具。(2)單腳站10秒,腳板不晃。(3)上下樓梯與半蹲不痛。(4)翹腳尖15度、踮腳尖40度

運動:雙腳踮腳尖,站姿交替踮腳尖,單腳站,橋式單腳抬臀,彈力帶內外翻,好腳下階,不穩定單腳站。


阿基里斯腱, 術後復健


阿基里斯腱, 術後復健



阿基里斯腱, 術後復健


術後3-4個月


目標:(1)跑步。(2)關節角度正常。
運動:單腳踮腳尖,彈力床跑步跳,壞腳跟下階,不穩定深蹲(squat on BOSU),單站抗衝擊,抗阻力深蹲,跳,跑。


阿基里斯腱, 術後復健


阿基里斯腱, 術後復健


注意:每個人的受傷的情況不同、修復能力也不同,因此,你不一定會完全符合以上的進程在恢復,不用緊張,只要你有持續再練,真的出現卡關,也可以和治療師討論看看,是不是還有哪個環節限制你而被我們忽略了,把問題找出來,解決它,就可以了。


我想治療



這麼多種鞋子,該買硬的還是買軟的?我該如何選鞋?

作者 徐珩翔 物理治療師  (Heng-Hsiang Hsu, PT, MS)





俗話說:「不合腳的鞋子乎你足不爽」,意思是當鞋子的形狀無法好好的幫助你行走時,你的腳會很不舒服,而且愈走愈痛!以下列舉七項我們治療師自己選鞋的基本技巧,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最舒適的鞋子。

一、鞋杯要硬


鞋杯, 選鞋標準


鞋杯夠硬才能穩穩的含住腳跟以及阿基里斯腱;鞋杯如果太軟會導致腳跟著地時跟骨產生晃動,導致小腿肌群會不自主地使用更多力氣以穩定腳踝,因此小腿肌群會持續用力、沒辦法放鬆,所以鞋杯如果太軟常會導致小腿疼痛、或腳跟痛。

二、中段要硬


選鞋標準, 足弓


大約在足底中間1/3這個區間我們稱為中段,鞋身的中段部分在行走的過程必須扮演足底筋膜與足部諸多骨頭的底座,如果鞋身的中段夠硬、重心從腳跟轉移到腳尖時就會順暢。

如果中段完全是軟的、那在我們重心轉移的過程中所有壓力都會被足底筋膜所吸收(就幾乎等於是打赤腳在走柏油路上了)。
簡單來說,中段鞋身要夠硬、硬到你無法從鞋尖與鞋跟將鞋子對摺才行。

三、前足可摺


選鞋標準


我們人類的腳在走路時,腳掌會有一段所謂的「推進期(push off)」,此時腳趾的蹠趾關節(metatarsal phalangeal joint,「蹠」唸ㄓˊ)會反摺以準備和小腿一起把你的腳踮出去,因此鞋身在你的蹠骨的地方應該要能打折以搭配你腳的推進期(蹠骨就是一般人拇指外翻的那個凸點)。

如果鞋子的前段太硬、在蹠骨處無法反摺(請參考馬丁鞋、鋼頭鞋),會讓腳的推進期不順暢,蹠骨無法順利反摺嚴重者可能會使得蹠骨只好往外凸(造成拇指外翻)。

而且會導致蹠骨到足底中間那段足底筋膜就必須承受更多拉力,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腳底劇痛、灼熱痛。因此,買鞋之前務必試試看在你蹠骨的地方鞋子是可以摺的,但請記得不要摺太多下被店員看到。

四、鞋楦夠寬


鞋楦



在大拇趾以及小拇趾他們兩根蹠骨的距離是前足最寬的部分,這部分在鞋楦的設計也必須最寬,如果不是最寬也至少要是軟式膠皮、雞皮或布料,比較舒服。

五、內側足弓撐高


足弓


工作型態為久站、或需頻繁走動的民眾,建議選擇鞋墊是有內側足弓撐高的,因為我們人類的腳型本身內側的縱向足弓就很高,這樣的設計可以吸震、而且方便我們行走。

但是站久了就會讓過多壓力聚集到這條內側縱弓上,才會讓腳覺得很緊繃、很腫脹,因此選擇內側足弓撐高、或是鞋身在中段比較瘦,都能有效替內側足弓吸收壓力。

而本身就有足弓疼痛、扁平足的民眾,則需向您的物理治療師尋求專業建議
,一般而言,足弓疼痛常常與小腿、膝蓋、髖關節、骨盆、脊椎側彎、咬合不正有關(其中幾項,不一定是全部,全部就比較棘手)。

有這樣的情況找治療師根據您的姿態給予矯正運動,根據您的腳型、腿型、步態、重心分布與姿勢做出矯正鞋墊以根除整體的問題,比較治本。

六、鞋跟要厚

我們人的腳跟有一層很厚的脂肪墊,這個脂肪墊主要目的在您腳跟著地時做出吸震的效果,久站或工作需要常走動的族群中,很多人都有脂肪墊比較薄、或脂肪往外側散開的狀況。

因此走路時沒有其他構造替足底的神經與血管吸收衝擊力,腳跟就會有刺痛、麻痛、電到的痛。而一雙鞋跟有氣墊、或是鞋跟有厚底的減壓材質的鞋子都能有效預防腳跟痛的情況發生。

七、最多一指幅

最後一件事情最重要,以上的條件要能夠有保護效果,都是建立在這雙鞋「剛好」能包覆您的腳。

傳統觀念會認為鞋子買大一點可以穿比較久穿起來比較舒服,這個觀念有待商榷,因為寬鬆的鞋子代表著它提供給腳的保護性較低,那腳的肌肉就會自動繃緊以保護足部關節,每個人的繃緊程度不一,總之腳是不會放鬆的。

試試看

大家可以一腳穿鞋、一腳打赤腳,找一塊空地來回走五公尺。專心注意一件事情:哪一腳的「腳趾頭」在走路的時候是抓起來的?
你就會知道為了保護足部關節、足部的小肌肉有多努力了。

這些都是內建的保護機制,我們很難靠意志力叫他放鬆。想當然爾一段時間過後,足部的小肌肉就會疲勞、接著是小腿痠、慢慢的大腿、骨盆的肌群也會跟著遭殃,最後就是腰酸背痛、整個腳都怪怪的。

不過您只要買到大小適中的鞋子,前面講的這些都不會發生。

鞋子買剛好就好、最多大半號;或是您把腳尖頂到最前面,腳跟和鞋杯的距離不超過一隻手指頭,這樣就是大小適中的鞋子了!


一起討論



收費標準


光合物理治療所 - 收費標準


哈囉,我們已經成立新的網站囉,新的內容、文章、約診相關資訊都在連結處喔



我想治療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專業團隊






現職


光合物理治療所 


專長


肌筋膜手法
動作控制訓練
運動傷害
術後復健
銀髮族團課
中風復健


學歷


長庚大學 物理治療 碩士


經歷


臺大醫院 物理治療師
新衡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
歐首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
台灣大學健身社 講師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 社區復健講師
長照特約 居家治療師


臨床著作


以八週腳踏車訓練介入帕金森氏症患者針對力學以及疲勞問題之療效


聯合著作



專業訓練


Kinetic Control - Coordination Efficiency
Key Point Method


聯絡我們


光合物理治療所





聯絡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 204 號七樓之一

預約專線:02-2779-0937 / 0971-696-100

臉書留言: https://www.facebook.com/haroldthephysio/



營業時間:週一到週六 am 10 : 00 - pm 09 : 00

捷運路線:忠孝復興站 2號出口右轉走 3分鐘

公車路線:懷生國中站:204、278、278區間車、685、復興幹線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五十肩的物理治療與居家運動


作者 徐珩翔 物理治療師  (Heng-Hsiang Hsu, PT, MS)




五十肩(又名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會導致舉手痛、穿衣痛,嚴重者甚至梳頭、側睡也會痛!在物理治療的準則中須針對沾黏處進行「關節鬆動術」,並針對其他緊縮組織進行放鬆,且個案須嚴格執行居家拉筋計畫。

首先肩關節是一個連滑帶轉的結構,意思是在肩膀做旋轉的過程中,肱骨頭的位置會同時做不同方向的滑動,好讓肱骨頭可以定在關節窩裡。




如圖所示,手往上舉(肱骨頭轉動)時,肱骨頭向上轉會碰到肩胛骨,因此上舉的過程中棘上肌同時收縮,使得肱骨頭向下滑動,可讓整個旋轉動作可以固定在肩窩中心進行,轉動與滑動會同時互相配合。[1]

因此當肩膀沾黏時,治療師幫你做的鬆動術,很大一部分是在幫你重建「滑動」的能力,因為滑動和轉動會同時發生,把滑動的空間清出來、旋轉肌群才拉的動骨頭去做轉動,當關節可自由轉動、你抬手就不會痛。




順帶一提,沾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關節囊發炎而腫脹,一種是關節腔有異常增生組織。




關節囊腫脹者表示發炎的病程尚未結束,你這時候會有最敏感的觸痛,碰到也痛、輕輕抬手也痛(沾黏發生到現在可能還不到半年)。此時屬於五十肩早期,如果還在忍痛程度內的話,這時候其實是比較好做鬆動術的階段。

而關節腔有異常增生組織者,此時就是要狠狠地很確實的做鬆動術,並嚴格執行居家拉筋了,因為這時候的肩關節囊炎都已進入慢性期,整體的狀態比較硬,現在就是要規律地、看每天拉幾下、要把它拉開。




我們肩膀沾黏的時候,肩膀常常會往沾黏的方向凸出來,這個時候會有其他健康的組織(通常是旋轉肌)被它拉扯,所以五十肩的人通常斜方肌、後三角肌(也就是肩外轉肌)會無力,並不是巧合,而是因為被拉扯,所以要把它訓練回來。

有少部分的人,甚至旋轉肌被拉到反覆發炎、鈣化。

另外因為人痛、會縮、會不自主用力,因此長時間下來我們常看到五十肩患者有很緊繃的胸肌與腫脹的二頭肌腱,這些肩關節周邊的緊縮組織,也是要處理的部分。

簡而言之,你要先分析你的動作、與正常的動作差距在哪裡,然後去修補那個差距。


那我需要做甚麼


首先,給醫師檢查狀況,確診是五十肩,且是可自行拉筋的狀態。
然後,確認你是哪些動作有沾黏,請參考五十肩檢查,並把它記下來。
現在,諮詢你的治療師,訂定目標、確認課表、每天執行。

基本課表:從下面的動作開始,將有沾黏的動作挑出來,每天拉50下。


外轉








外展




內轉




我們較少請個案拉毛巾內轉,是因為手指握著毛巾、手肘常不自主跟著用力,因此拉筋效果較差。




我要拉的多大力?


拉伸你的肩關節,力道要適中。如果可忍受最痛是10分、你每一下的拉筋不可以超過5分痛(只能「嗯有點痛」),拉到5分痛停一秒、再放開。
一個方向(外轉、內轉、外展)至少拉100下。

如果像外轉這個方向有三種變化動作,而你每個都會痛,那就先以最痛的那個動作下去拉筋,一樣是3~5分痛來拉100下。

做這樣的拉筋動作,有助於降低五十肩產生的疼痛感,是因為你針對肩關節做的拉筋、會增加關節囊的延展性(彈性),更有延展性的關節囊容許你做更大角度的動作,所以肩膀的疼痛感會降低、功能性會變好。[2]


文獻佐證


[1] Magee, D. J. (2014).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E-Book.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 Paul, A., Rajkumar, J. S., Peter, S., & Lambert, L. (2014). Effectiveness of sustained stretching of the inferior capsule in the management of a frozen shoulder.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R, 472(7), 2262-2268.


我想治療



肩膀痛,我是不是五十肩?


作者 徐珩翔 物理治療師 (Heng-Hsiang Hsu, PT, MS)




五十肩(俗稱肩膀沾黏),本名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關節囊因為發炎而變厚、纖維化、出現異常增生物,導致關節無法正常活動而得名,臨床症狀為手抬不起來、肩膀痛。

五十肩可以說是復原的病程最漫長、治療過程也最痛苦的一種慢性疾病了,因為在非手術的物理治療中,為了替關節增加可動角度,需要對關節深處的沾黏物做鬆動(類似替關節清除淤泥),因此痠痛的感覺會從最深層的地方傳出來。

這種感覺是很不舒服的,尤其沾黏程度愈嚴重者愈痛!據多位病友表示,鬆動術雖然有效,但簡直是「痛到骨子裡去」、「難道不能打麻醉嗎?」,也因此,五十肩的治療首重預防,是否能再沾黏初期立刻發現、盡早治療,至關重要。


如何檢查


坐在辦公桌前的朋友可以用三個動作來測試你的肩膀痛,是不是五十肩?
第一個動作:肩外轉。抬起會痛的那隻手、伸過後腦勺、去摸另外一邊的肩胛骨。如果摸不到,那極有可能已經沾黏了。




第二個動作:肩內轉。將會痛的手往後背、手背貼著背往上、看看食指能不能碰到肩胛骨的下角。如果碰不到,那極有可能已經沾黏了。




第三個動作:肩外展(向外打開)。背挺直、將雙手伸直往身體兩側畫圓,到頭頂雙手牽起來、然後檢查雙手是不是能碰到耳朵。如果碰不到,那極有可能已經沾黏了。


五十肩


以上三個動作如果有任何項目未達標,都代表你有高度可能性是患有肩膀沾黏,但如果你都碰的到,並不代表你完全沒事哦!請你繼續做更仔細的檢查。找到一張床或者是瑜珈墊,來做以下的標準測試。


更仔細的檢查


第一個動作:肩外轉。平躺在床上並確認肩膀和手肘都靠在床上,手肘彎曲90度使拳頭在半空中,接著將拳頭往床面(頭端)的方向去碰床,並檢查肩膀、手肘、和拳頭是否全部都可以平貼在床上。






如果三點均可平貼,那恭喜你過關了,在肩外轉這個平面你並沒有沾黏。
大部分沾黏患者是沒有辦法三點同時平貼的,有可能拳頭根本碰不到床、或是拳頭碰到床的時候肩膀會浮起來。

第二個動作:肩內轉。平躺在床上並確認肩膀和手肘都靠在床上,手肘彎曲90度使拳頭在半空中,接著將拳頭往床面(尾端)的方向去碰床,並檢查肩膀、手肘、和拳頭是否全部都可以平貼在床上。






如果三點均可平貼,那恭喜你過關了,在肩內轉這個平面你並沒有沾黏。
沾黏患者是沒有辦法三點同時平貼的,大多數情況是拳頭碰到床的時候肩膀會浮起來。

第三個動作:肩外展(向外打開)。躺平、將手臂伸直往身體兩側畫圓,檢查手臂能否同時貼床且能碰到耳朵。
如果可以同時貼床又碰到耳朵,那恭喜你過關了,在肩外展這個平面你並沒有沾黏。




實際的情況是


治療師檢查這三個平面是否沾黏,會以平躺的三個標準測試作為確診依據,除了會請你自己做動作,還會抓著你的手做動作來感受關節內的阻力多寡,只要有任何一個動作不及格都可確診為肩關節沾黏,建議立即採取積極治療。

大部分民眾因為肩膀痛、不敢動、反而更黏!因此一個測試不及格者眾,三個測試都不及格者、也時有所聞。


結論


通常在五十肩患者的測試中,大家最容易不及格(距離標準值差最遠)的是肩外轉、其次是肩外展、最後是肩內轉。所以各位朋友如果你自己測試有任何項目不及格、或甚至你的測試結果也像五十肩患者一樣的話,好,至少你現在很清楚你的肩膀痛是怎麼回事了,時間優勢在你這裡。
趁它更黏之前趕快找你家附近的治療所一起將它解決吧!


開始治療


椎間盤突出的原因(三):最新的研究指出


作者 徐珩翔 物理治療師(Heng-Hsiang Hsu, PT, MS


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的常見原因有三:
(1)久坐、或久站。這樣的工作姿勢造成脊椎壓力累積 。
(2)長期駝背、或長期拱背。姿勢不良症候群。
(3)腹肌或核心肌群力量不足。造成腰椎與背肌的負擔過大

拜網路發達之賜,近年來就診的個案大多都對自己身體有基本的認知,
「我上網查過,我這個叫做骨盆前傾!」、
「治療師我的腳麻是因為骨刺對不對?」、
「上次某某醫師說我是因為側彎所以腰痛」。

諸如此類的資訊轟炸,難怪民眾常感到焦慮。


下背痛


其實大部分的人腰痛,你很難去界定疼痛是來自於椎間盤突出、還是來自於身體為了此突出而「多做的」那些代償反應。
通常他們互為因果、以不同的比例同時輸出你的疼痛。

也就是說「疼痛」這件事情,常是好幾個因素組合而成,而非來自單一因素(這種理想狀況只存在於課本中)。




常見的情況是,很多人因為核心肌群疏於訓練、平常站著又喜歡把肚子挺出來(站姿不好),久而久之腰背肌群緊縮,逛街容易腰痠。

這個時候如果他一個不小心運動閃到腰,去照X光才發現「有骨刺」時,大部分人都會將腰痛與我們看到的骨刺做連結,
「哦!原來我有一根骨刺阿,難怪我腰痛」。


最新的研究顯示


不過 2020 年最新的下背痛研究報告卻指出,學者並不建議你將非特定性下背痛與影像學結果做直接連結,他們不一定有因果關係。



證據不足以支持或反對,影像學結果與下背痛有關。



反而,患者的社會心理因素、與工作環境,才是學者專家建議你拿來評估下背痛的重要資訊。



有鑑於專業分工,我們這裡不討論心理治療與化學治療,那部分交給其他專家,這裡專心討論身體的物理治療、運動訓練、與力學變化。


與物理治療有關的是


功能性受損狀況,是評估下背痛的重要因子。





我們每個健康的關節它都有基本的活動角度,你抬手、你彎腰,它都有最有效率的動作模式、最保護身體的發力技巧。
所以民眾來做物理治療,治療師一定會先請你做一些動作測試,來檢查你的關節活動角度夠不夠、你舉手彎腰的動作是否有效率、哪些方向的動作會引發疼痛。

接著你如果動作卡住,治療師會開始觸診,去感受你關節卡住的型態為何?
(很硬、有可進步空間、或還沒做到底但已經你很痛)。
以及評估軟組織們:肌肉、肌腱、筋膜的彈性狀況如何?
(現在是緊繃、緊縮、還是痙攣狀態)、神經張力現在到甚麼程度。




這樣治療師才有足夠的資訊去評估,你的功能性受損狀況,
在哪些面向最嚴重(骨關節卡住、姿勢動作不良、肌肉筋膜彈性不夠),
而這些功能受損狀況是如何導致你的疼痛發生。

我們先了解病因,才能擬訂治療計畫,然後解決問題。


最後再提一點


學者推薦「認知行為療法搭配物理治療」,再解決「疼痛」這件事情上,勝過只做物理治療。




他們推薦的「認知行為療法搭配物理治療」,指的是除了物理治療基本內容(重量訓練、有氧訓練、協調訓練、拉筋伸展)之外,還要搭配認知行為與心理課程,例如:

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建立良好姿勢(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動作優化、姿勢控制)、
對疼痛的重新定義(疼痛是身體對你發出求救訊號)、
設定個人人生目標、
學習解剖與藥理學(了解我不舒服的區域有哪些組織,我正在服用甚麼藥物)。

我在這裡放一小段給同業參考




看到這裡你就會理解,為什麼我身體那麼不舒服,治療師還要我一直運動、還要講一堆病理機制給我聽,我不想聽!

我們不是有意要跟你囉嗦的,之所以要毫不保留的告訴你那些病理機轉,
就是要從最基本面出發,讓你了解到

(1)你的身體現在發生了什麼事
(2)你該怎麼做,而我們會如何協助你


文獻佐證


[1] Kreiner, D Scott et al. “Guideline summary review: An evidence-based clinical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The spine journal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S1529-9430(20)30141-8. 22 Apr. 2020, doi:10.1016/j.spinee.2020.04.006


[2] Bendix, A. F., et al. "Active treatment programs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observer-blinded study." European Spine Journal 4.3 (1995): 148-152.


我要治療


椎間盤突出的原因(二):核心肌群的重要

作者 徐珩翔 物理治療師(Heng-Hsiang Hsu, PT, MS)


核心肌群


椎間盤突出的常見原因有三:
(1)久坐、或久站。這樣的工作姿勢造成脊椎壓力累積 。
(2)長期駝背、或長期拱背。姿勢不良症候群。
(3)腹肌或核心肌群力量不足。造成腰椎與背肌的負擔過大



(3)腹肌或核心肌群力量不足


正常的情況下,背肌、腰椎、腹內壓、核心肌群、腹肌,五者共同支撐來自上半身的重量。其中核心肌群泛指穩定脊椎的肌群。腹內壓指的是腹腔內的封閉壓力空間,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個裝著內臟的水球。




在腹內壓的四周,主要有腹肌、核心肌群與橫隔膜。當這些肌群收縮,腹腔的容積會減少,因此腹內壓上升,而使腹內壓這個氣球變得更緊實。
這時候當你看軀幹這整個圓柱體的構造,因為腹內壓上升,來自上半身的體重會多一個有力的夥伴來分擔,其他人(背肌、脊椎)會因此輕鬆。

但如果當腹肌無力,腹肌便無法扮演軀幹這座山的擋土牆,因此腹內壓就像洩了氣的氣球一樣垮掉,原本說好五個人一起支撐上半身的體重,一下子剩下三個人再硬撐(核心肌群、脊椎、背肌)。




而事實上比較常見的情況是,一個腹肌較弱的人,他核心肌群通常也弱,這基本上是同一件事情,(因為一個不喜歡運動的人、他也不會沒事喜歡練核心,比如說棒式),
所以人一旦直立起來卻不想用力,腹肌與核心都可以偷懶,就剩下背肌和椎間盤這兩個倒楣鬼是逃不了的。




因此腹肌、核心肌群弱的人,他走一段時間腰就容易痠。腰痠的時候我們會想找地方坐下來休息一下,但是椎間盤受到壓力,人是沒有感覺的。

所以最後、當我們因為背痛去照X光、發現有椎間盤突出時,其實你很難去界定你這次的腰痛是不是因為這個突出所造成,因為它很有可能早就已經突出好幾個月了。



其實


大家常聽到的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脊椎滑脫、腰椎薦椎化…,這些症狀都不會因為你今天低頭彎腰,它明天就滑脫;也不會因為你昨天打籃球腰閃一下,就把原本完好無缺的椎間盤給擠出來。

更常見的情況是因為:
A. 你半年前升官了 / 2個月前換公司了 / 去年開始轉職當考生了
於是這段期間你都…

B. 一天要站2個小時 / 加班1個小時 / 坐8個小時
(A與B請自行填空)

所以上禮拜當你…
C. 打一整天的籃球 / 打了一個噴嚏 / 做比較多家事

D. 突然腰痛了一下,然後就痛到現在了

大部分來治療的民眾,在看診時只會告訴我們C與D,不過你稍微回想一下就會發現一些問題。
「請問你去年打籃球腰會痛嗎?」、
「請問昨天打球有特別激烈嗎?」、
「請問你每次打噴嚏腰都會痛嗎?」、
「請問你只有這禮拜做比較多家事嗎?」(太太潸然淚下)

答案往往是「其實都差不多的運動量」、「都差不多的工作量」、
「一直以來都是我在洗碗」…

所以問題不是籃球,而是累積。
所以你看診的時候要把整個故事說完,包含A、B、C、D。

因為生活出現這些變化,使得原本輕微的椎間盤突出,不能夠再承受更多的壓力。你原本的生活方式 / 用力方式 / 代償機制,不能夠再吸收更多來自外界的壓力(也可能來自內在),因此平衡出了問題,身體以疼痛告知你。


下集待續